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6-21 14:11:06
原標題:為少年科技創新“插上翅膀”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為少年科技創新“插上翅膀”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0年9月20日,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少年科學院(以下簡稱“少年科學院”)成立,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以下簡稱“歷城二中”)創客中心成為少年科學院科技教育基地。
構建三級科技教育體系
少年科學院精心搭建起三級科技教育體系,為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學生量身定制了成長階梯,讓科技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名少年的心田。
(一)開展普惠科技教育
在STEAM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基礎教育的背景下,少年科學院為各校科技教育的自主落地搭建起立體化支撐體系。人工智能系統的深度介入讓前沿科技課程突破地域與師資壁壘,進入歷城區多所學校。智能教學系統成為常態化教學的隱形導師,教師則成為學習場景的設計者、探究過程的引導者、個性需求的捕捉者,教師只需輕輕點擊屏幕,便能引領學生踏上科學之旅。僅2024年一年,就有來自73所學校的1.8萬余名學生在2.7萬余課時的浸潤中,探索科學的奧秘:他們凝視顯微鏡下搖曳的細胞,用電路拼搭出一盞盞明燈,在編程代碼里編織邏輯的經緯……教室里此起彼伏的驚嘆聲,恰似無數顆好奇的種子破土時發出的清脆裂響。
(二)開展社團科技教育
在少年科學院的統籌規劃下,多所學校組建了科技社團,構建了系統化的科技教育網絡。少年科學院憑借專業優勢,統一調配資源,為社團定制專屬課程,并開展全方位培訓,以每周3課時的穩定節奏,為知識的傳播與積累奠定堅實基礎,將社團打造為學生追逐科技夢想的理想園地。 來自61所學校的843名會員在創客課程中將靈感熔鑄成現實。人工智能系統如同無形的導師,在線上課堂鋪設思維的軌道,線下實驗室則成為創意交鋒的戰場:編程組的學生讓機器人演繹出優雅的機械芭蕾,設計組的學生用3D建模將天馬行空的幻想定格為立體的詩篇。
(三)開展英才科技教育
周一至周五線上課程的深耕,周日線下研討的碰撞,校外研學的實踐,冬夏令營的探索活動,貫穿全年的過程性考核與年末的終結性考核……少年科學院打造的英才科技教育體系用一年的光陰雕刻少年們的科技品格。每年從歷城區選拔的150余名科技“種子選手”每周日匯聚在歷城二中,于科學思維的激流中搏浪:討論課上,思想的火花在辯駁中淬煉成鋒利的見解;“邏輯與工程實踐”課程中,抽象的理論成為可觸的創造;在校外研學基地的探索,則讓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生根發芽。2024年,12名少年經過一年的培訓獲得“小院士”榮譽稱號。“小院士”的評定不預設人數——5人、10人、12人,直至2025年的40余人,數字背后是少年們用汗水與智慧刻下的成長碑文。少年科學院的科技教育體系編織出一張托舉未來的科技教育之網。在這張網上,每名少年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長坐標。
推動“科學家報告進校園”
2024年1月起,少年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山東省青少年科普專家團攜手,邀請7位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與21位省級科普專家走進歷城區的57所中小學作報告,為1.5萬余名師生帶來89場精神盛宴。這些老科學家和科普專家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精神的引路人。報告結束后,在走廊里總能看到一群學生舉著筆記本擠在科學家身旁。一名五年級學生表示:“爺爺說,科學家是用堅持和熱愛點亮黑暗的人。從今天起,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這些報告不僅在學生心底種下了科學的種子,更使學生產生了對真理的敬畏、對探索的渴望。
組織多元的科普活動
少年科學院通過組織多元的科普活動,實施“小院士候選人”培育工程,使課堂學習和實踐學習相得益彰。
(一)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
2024年3月至9月,濟南市科技館的科普大篷車化身“移動的科學城堡”,載著30余件互動展品駛入64所中小學,讓2.8萬余名學生體驗了一場奇幻的科技之旅。一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在操作機械臂展品時精準地指揮機械臂完成了搬運任務,隨后對身旁的教師說:“我想造一個能幫農民伯伯收麥子的機器人!”這一刻,科技展品不再是冰冷的裝置,而是會說話的導師。在一次次觸摸、操作中,學生領悟著科學的真諦。一名參與活動的教師表示:“這些展品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二)組織科技研學活動
少年科學院依托歷城二中創客中心和歷城區內14家企業科普基地,為31所學校的1553名學生打造了12次科技研學之旅。在歷城二中創客中心,3D打印機“吐”出了精巧的模型,激光雕刻機在木板上刻出了神奇的圖案,學生圍在創客導師身邊,認真制作著自己的發明。一名初中生設計的“智能分類垃圾桶”獲得了創客導師的肯定:“這個作品不僅實用,還融入了他對環保的思考,這是真正的創新!”在企業科普基地,學生能夠目睹科技如何應用于實際生產,感受科技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這些研學活動,讓科技從課本走向現實,從抽象變得可感,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真正理解“科技改變生活”的含義。
(三)組織科技教師聯合開展教研培訓
少年科學院精心策劃了364場教研培訓,涵蓋省、市、區三級科技培訓、科學家專題報告、課程設計工作坊、企業實踐研學等活動,累計培訓725課時。在“STEAM課程開發”研討會上,教師分組設計跨學科項目,有的教師將數學與藝術結合,創作“光影數學畫”;有的教師則用物理原理解讀傳統榫卯結構。在“無人機教學實戰營”中,“零基礎”的教師從組裝飛行器到編寫飛行程序,逐步掌握前沿科技教學技能。一名鄉村小學的科學教師表示:“以前覺得科技教育離我們很遙遠,現在我也有了帶領學生探索星空的底氣。”
(四)舉辦青少年科技文化節
2024年歷城區青少年科技文化節是一場科技與藝術的盛宴。72所學校、2.5萬余名學生參與其中。14個賽項、36個組別,組成了一座“科技萬花筒”:在編程賽場上,代碼在學生的指尖流淌,化作會跳舞的機器人;在科技繪畫展區,學生用畫筆描繪出“太空城市”“量子花園”;在創意發明展臺前,太陽能驅動的“沙漠植樹車”“盲人智能導航杖”等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五)組織學生外出參加科技競賽
2024年,歷城區14所學校的546名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斬獲384項大獎。歷城二中的無人機戰隊憑借精準操作摘得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桂冠;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上,學生團隊用算法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獲得了評委的肯定。
科技教育是需要深耕細作的永恒事業。未來,少年科學院將繼續拓展活動維度,讓更多歷城學子在科學之路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芒。
(李新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