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5-08-07 11:31:08
原標題:專家熱議全生命周期守護腦健康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專家熱議全生命周期守護腦健康
來源:健康報
□本報記者 吳倩
腦卒中(俗稱中風)、孤獨癥、阿爾茨海默病、抑郁癥等疾病嚴重威脅著腦健康。近日,在中華醫學會、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5年腦健康大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兒童腦健康、心理與精神、認知障礙、前沿科技及臨床轉化等話題展開研討,就全生命周期守護腦健康凝聚共識。
從腦健康到腦經濟的背后
腦健康是指保持最佳的大腦完整性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認知功能,并且沒有明顯的神經精神疾病。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表示,近年來全球對腦健康的討論熱度日趨上升,已經從腦健康延伸到腦經濟范疇。
從腦健康到腦經濟的背后,是腦部疾病的患病率持續上升。王擁軍介紹,目前,全球有3.324億人患有抑郁癥,自1990年以來增加了89%;1990年至2021年,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癥的人數增加了161%;帕金森病是患病人數增長最快的腦部疾病,1990年至2021年增長了274%;1990年至2021年,全球中風患者數量增加了102%。研究估計,腦部疾病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5萬億美元的損失,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16萬億美元,占全球疾病負擔的15%。
王擁軍介紹,不同國家面臨的腦健康主要威脅略有差異。我國25歲以上人群一生中罹患中風的風險全球最高。一個人在不同時期面臨的腦健康問題也有所不同,需要全生命周期的呵護。產前階段可能面臨發育畸形;新生兒階段可能會出現缺氧缺血性腦神經感染等問題;青少年階段可能會面臨神經發育障礙、精神健康障礙;成年期多見的腦疾病為偏頭痛、中風等;老年期容易受到老年癡呆、帕金森病等疾病影響。
2022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腦健康行動,并成立中國腦健康行動指導委員會和專家委員會。
在王擁軍看來,建設腦健康中心是推動腦健康從概念轉向臨床實踐的重要舉措。去年,中國腦健康行動專家委員會牽頭撰寫《腦健康中心建設指南(2024版)》,為在大型醫院建設綜合腦健康中心與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基層腦健康中心提供規范參考。王擁軍透露,今年預計在全國建設100個腦健康中心。
此次大會宣布,全球第一份腦健康國際期刊由上海醫學創新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卒中學會創辦,用于評估腦健康狀態的大腦評分量表(中文版)上線。據悉,今年相關方還將在上海籌辦國際腦健康學會,建立腦健康學術陣地。這些舉措都在為全球腦健康研究注入中國活力。
王擁軍認為,當前對于腦健康的認知普及仍需繼續加強。從頂層設計來說,腦健康需要上升到國家行動計劃層面,以獲得更多政策的支持。在具體實踐層面,目前,我國存在從事腦健康的專業人員緊缺、腦健康產業支持力度不足、評估腦健康狀態與腦部訓練的技術手段缺乏等問題。
抓好兒童腦發育關鍵期
“兒童腦健康是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的‘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的一個落腳點。”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王藝表示,今后要抓好兒童腦健康中心建設,集結15~20家兒童腦健康領域的頭部醫院,圍繞兒童腦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治療等進行科技攻關,立標準、出方案;在全國建立60~80家基層兒童腦健康中心,使其嚴格落實綜合腦健康中心的標準方案,并帶領所在區域內機構提升兒童腦健康服務能力。
兒童精神心理疾病的防治也是守護腦健康的重要舉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陸林列出一組數據:全球10%~20%的兒童青少年有精神心理問題,約有一半的精神心理疾病于14歲前發病;最新全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威脅我國6~16歲在校兒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疾病,處于前列的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對立違抗障礙、抑郁障礙。
陸林介紹,目前尚未發現兒童精神疾病特異性致病基因。有些疾病的病程會延續至成年期,但病情轉歸復雜多變;有些疾病無特異性藥物,新療法有效性缺乏大規模多中心驗證。
“兒童時期尤其是6歲之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黨委書記、神經中心主任張國君表示,當前,全球缺乏從出生到學齡階段的揭示兒童大腦發育的關鍵指標、標準曲線等,無法為腦疾病早期精準識別和干預提供參考標準。業界應當更積極地開展多學科合作、醫工融合,重視基礎與臨床研究,協力攻克這一難題。
王藝指出,守護兒童腦健康不應停留在醫院層面,還需要家庭、社區、學校等通力協作,全鏈條加強對兒童腦健康的監測和評估技術的研究。為了更早預警兒童腦健康問題,要扭轉傳統觀念,從疾病評估轉向狀態評估,更關注家庭和學校兩個陣地,推動研發更多能客觀評價兒童腦健康狀況的關鍵技術和設備,為家庭和學校促進兒童腦健康賦能。
推動相關疾病防治“升維”
近年來,腦腸軸是精神疾病領域的研究熱點。據了解,腦腸軸指胃腸道與神經系統之間雙向調節的神經—免疫—內分泌網絡系統。陸林介紹,研究發現,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者與健康人群在腸道生物多樣性、細菌組成和(或)菌群的相對豐度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孤獨癥譜系障礙患者中有一種以上腸道癥狀的約占46.8%。有證據表明,腸道菌群是影響抑郁障礙發生風險和抑郁癥狀持續的一個重要因素。
陸林強調,當前已經看到腸道菌群與許多精神疾病之間存在明確關系,但是相關研究還存在諸多挑戰,一些關鍵技術、倫理和科學的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找到特定微生物,通過腸道菌群來改變大腦活動,從而為精神疾病、腦疾病提供更多的治療手段,是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研究方向。
阿爾茨海默病是威脅老年腦健康的常見疾病,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5部門聯合發布的《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為這一疾病的防治工作拉快進度。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曉春表示,近年來,我國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和防控逐漸走向體系化、規模化,圍繞早期篩查、早期識別、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等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比如,在早診方面,PET分子影像技術和血液檢測技術的出現,使得阿爾茨海默病在癥狀早期甚至無癥狀期就能被發現;在早治方面,此前缺乏有效藥物,最近兩款對癥治療的單抗藥物在國內上市,有助于延緩疾病進展速度,在早期使用甚至有望按下疾病發展“暫停鍵”。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杜怡峰希望從人群研究中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的干預思路。他在2017年帶領團隊開展的中國農村社區癡呆癥與失能多模干預研究發現,心血管危險因素與老年認知減退特別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相關。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記憶障礙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華麗認為,當前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還較為有限,缺乏有效的預防措施,針對危險因素的措施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證據。此外,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視和投入程度還需提高。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希望在關部門將阿爾茨海默病列為第五大慢性病,以更高維度統籌規劃防治,更全面、系統地促進科學研究和精準防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