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08-12 09:05:08
原標題:郁達夫:風雨之中起茅廬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郁達夫:風雨之中起茅廬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這篇《故都的秋》的作者郁達夫,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是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為抗日救國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故居位于杭州上城區,他為其取名“風雨茅廬”。這里的“風雨”,包含著生活的未知和時局的動蕩。
1896年,郁達夫生于浙江富陽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他在自傳中稱自己的出生為“悲劇的出生”,當時民生凋敝、國運衰微。
在日本留學期間,郁達夫受到很大震動,立志要發憤圖強,報效國家。他在日記里寫道:“……余有一大愛焉,曰愛國……國即余命也,國亡則余命亦絕矣!”他回國后積極投身進步的社會活動,創作了不少反映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不幸生活的文學作品。
后來,郁達夫舉家遷居杭州,并建造“風雨茅廬”。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客廳掛著由著名學者馬君武所書的“風雨茅廬”橫匾,以及魯迅的手書。兩間書房的三面沿壁全都排列著落地的高大書架,擺放著近3萬冊中、英、日、德、法等國文字的書籍。郁達夫在文學領域辛勤耕耘、成果豐碩,留下大量著述。
1937年,郁達夫意識到當時已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名有良知、有擔當的書生,他并未躲進“風雨茅廬”,而是選擇以筆作槍,全身心投入抗戰宣傳。他寫下,“我們這一代,應該為抗戰而犧牲。”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宣告成立,郁達夫被選為理事。他輾轉浙東、皖南抗日前線,以戰地記者身份記錄中國軍民的不屈抗爭,表達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1938年末,郁達夫遠赴新加坡,擔任《星洲日報》副刊《晨星》編輯,此后還擔任了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1939年至1942年間,郁達夫發表了大量支持抗日和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文章,極大鼓舞了海外華僑抗戰的士氣。
1942年,新加坡淪陷,郁達夫化名“趙廉”,流亡至蘇門答臘,在當地華人協助下開了一家酒廠作為掩護,繼續從事抗日工作。
后來日本憲兵得知郁達夫精通日語,脅迫他當了翻譯。其間,郁達夫暗中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地居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9日晚,郁達夫在家中被帶走,后遭到日本憲兵秘密殺害,終年僅49歲。
2019年,郁達夫唯一存世完整手稿《她是一個弱女子》在“風雨茅廬”展出。展柜中的手稿紙張已泛黃,郁達夫的筆跡與涂改痕跡,見證著過去的歲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