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2025-08-13 09:17:08
原標題:讓鳥類起源不再成謎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讓鳥類起源不再成謎
來源:人民政協報
8月6日,2025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因發現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季強以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共同摘得“生命科學獎”。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徐星、周忠和在科研一線勇攀高峰的同時,更以政協委員的擔當,將科學探索與社會責任深度融合,書寫著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改寫科學史的“恐龍獵人”
恐龍滅絕了嗎?鳥類究竟起源于恐龍還是其他物種?這一困擾科學界的謎題,在三位中國科學家手中找到了答案。
1868年,英國學者托馬斯?赫胥黎首次提出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系,但因化石證據不足而沉寂。1970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羅姆復興該假說,卻始終缺乏關鍵實證。
真正的突破始于中國遼西的熱河生物群——這片被譽為“古生物學家天堂”的土地,見證了中國科學家改寫生命演化史的壯舉。
20世紀90年代,季強和陳丕基(已故)分別報道了發現于中國遼西地區的世界上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開啟了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
徐星和周忠和發現并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的過渡物種。他們通過系統發育分析、解剖學研究和功能推測,從形態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鏈接,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一個演化支系提供了確切證據,使“鳥類恐龍起源說”從爭議假說變為全球共識。
未來科學大獎評委會評價:“他們的系列工作將‘鳥類起源于恐龍’從假說轉化為被廣泛接受的科學理論。”
正如“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獎項委員會代表饒毅在頒獎現場所言:“希望他們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演化生物學,我們天天都能見到恐龍的后代,也就是鳥。”
徐星主要從事中生代陸相脊椎動物化石及地層學研究,為推進恐龍古生物學發展作出了系統性和原創性的貢獻,累計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在國際核心期刊《自然》《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報》刊文50余篇。他在分類學方面成果卓著,已發現和命名恐龍新屬種達30余種,包括眾多世界上“最早”和“最小”的恐龍化石類型。
周忠和主要研究方向為鳥類的起源、鳥類飛行的起源和進化、羽毛的演化、鳥類早期演化和輻射,以及帶毛恐龍、翼龍,生物地層學和熱河生物群演化與環境關系。他發現并命名發表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是最早從事遼寧早期鳥類化石研究的學者之一,其有關成果多次入選美國《發現》雜志年度百項科學新聞、《時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發現、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成果、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荒野中的科學堅守
當饒毅在未來科學大獎發布會現場連線徐星時,會場大屏幕中出現的是這樣一幅畫面:
頭戴一頂草帽、手里拿著一塊化石,身后是云南元謀的紅色土地,他正在云南省元謀縣一個荒僻山村中科考。
這正是古生物學研究的真實寫照。中國獨特的沉積環境孕育了遼西熱河生物群、云南祿豐盆地等“黃金礦區”,卻也意味著科研人員必須常年在戈壁、深山、懸崖間風餐露宿。
徐星回憶,早年與老師在沙漠戈壁啃干糧時,老師臉上始終洋溢著探索的喜悅:“老一輩學者的科學精神,是支撐我前行的力量。”
據此前報道,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徐星幾乎每年都和團隊去野外考察,足跡遍布新疆、內蒙古、河北、山東、云南和湖南等地,年輕時每年總要在野外度過4個月。他組織的對西部戈壁地區連續8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新疆準噶爾盆地五彩灣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也讓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得以發現。
周忠和同樣視野外工作為古生物學研究的根基。
據報道,1990年,周忠和隨隊來到遼寧省朝陽縣進行魚類化石的考察工作,在一條小山溝里,發現了一種白鱘科魚類化石。兩個月后,周忠和在這條小山溝中,發現了距今1.2億年左右,當時世界上已知白堊紀早期地層中最為完整的鳥類化石。
在周忠和看來,野外工作也是獲得化石的重要途徑,他多次強調“化石的驚喜藏在巖石的裂縫里,需要耐心和運氣。”“沒有這些化石,中國的古生物學不可能站上世界前沿。”
現場連線中,周忠和表示,雖然自己做了十多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但還是很喜歡去野外做研究。“目前團隊還參與長羽毛恐龍研究,其主要工作還是圍繞與鳥類起源、恐龍相關的古鳥類研究。”周忠和說。
這種“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的堅守,讓中國成為全球古生物研究的“圣地”,也讓徐星、周忠和的名字與熱河生物群緊密相連。
從議政建言到科學普及的雙重擔當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徐星、周忠和將科研智慧轉化為意見建議,在科技政策、科普等領域持續發聲。
徐星的履職足跡遍布科技資源分配、青少年科學教育等前沿議題。他提交的《關于加強自由探索性研究的提案》入選全國政協好提案,建議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支持青年人才創新。
針對科普體系建設,他深入調研民營博物館發展困境,呼吁“讓公立博物館更活,民營博物館更專”,推動建立多元化科普格局。此外,徐星還關注著如何合理分配科技資源以提高科研效率,鑒于當前中國科技已逐步從資源驅動型發展轉向效率驅動型發展,他著手進行相關調研,期望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周忠和則聚焦科普法治與人才激勵。自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他充分發揮自身在科學領域的專業優勢,為科普事業的發展鼓與呼。他先后在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等多方面提交提案,如2024年提交了《關于促進“科”“影”聯動,豐富科普文化供給的提案》《關于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與認知健康服務質量的提案》等,引起了較大社會反響,并獲得2024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
在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他代表無黨派人士界提出“構建大科普工作格局”的建議,呼吁完善科普工作者評價機制,解決“科研硬、科普軟”的現實問題。
科學的溫度不僅在于發現,更在于傳遞。在科學普及方面,都留下了兩位委員躬身力行的足跡。
徐星通過紀錄片、科普報告等形式,讓“恐龍并未滅絕”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撰寫的科普文章《飛向藍天的恐龍》被編入人教版四年級語文課本,讓千萬學子領略生命演化的魅力。多年來,他通過科普文章、紀錄片、報告等形式,傳播古生物學知識和科學精神,積極為中小學生做科普教育,在各地中小學開展百場科普專題講座,用鮮活生動的故事,讓專業知識變得淺顯易懂,開闊了孩子們的眼界。在他看來,知識不應只停留在學術圈內,更要向公眾傳播。
周忠和則強調:“科學家不能只做‘書齋里的研究者’,要為下一代播撒好奇的種子。”這種使命擔當,讓他們的科研突破不僅停留在學術論文,更化作公眾理解生命演化的鑰匙。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他走進全國多所高校、中小學、博物館作了多達30余場科普講座,內容涵蓋進化生物學、地質學等多個領域。作為第七、八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及2024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主編,他多次參加科學教師培訓活動,在社會上營造了良好的科學氛圍,為科普科幻創作繁榮、科普事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