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2025-07-23 10:49:07
原標題:扶無喉者踏上重獲新“聲”之路
來源:健康報
原標題:扶無喉者踏上重獲新“聲”之路
來源:健康報
專題
在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一間教室內,具有食管發聲經驗的老師們正指導患者練習使用食管發音,20余名學員圍坐在一起,將手輕輕按在自己的頸部,努力從食管里擠壓出氣流,嘗試著吐出清晰的音節……這些學員大多是患有喉癌或下咽癌并接受過全喉切除手術的患者(無喉者)。
癌癥讓患者陷入“沉默”困境
現年59歲的李明(化名)曾是一名中學老師。兩年前,他因患喉癌接受了全喉切除手術。術后,他雖然保住了生命,但是生活卻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李明的老伴王女士說:“我們覺得打字交流很方便,家里也有人隨時照顧他,沒必要來醫院上課,但他自己還是迫切地想報名來學習用食管發聲,重新學會說話。”
“不能說話,比不能走路還難受。”李明在小白板上寫道。據王女士介紹,李明也曾嘗試用手機打字與人交流,但由于打字速度緩慢,他的社交圈逐漸萎縮。如果出門遇到熟人跟他打招呼,他會因不能回應而感到尷尬,久而久之便不再敢獨自出門了。“像這樣的患者并不少見。”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頭頸醫學中心大科護士長盧文紅說,“術后患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并非生存問題,而是如何回歸社會。語言是人類最基礎的社會功能,失去了語言能力會讓許多人陷入抑郁情緒甚至自我封閉。”
食管發聲令患者重拾希望
為了讓無喉者重獲語言能力,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于2007年開設了食管發音培訓班。該院也成為了山東省內首家系統開展此項康復項目的公立醫院。
田老師和弓老師是醫院食管發聲培訓班的老師,他們此前也做過全喉切除術。后來,他們通過自學掌握了食管發音的技巧,并愿意將經驗傳授給更多同病相憐的患者。“食管發音的原理是讓患者練習將空氣咽入食管,再通過肌肉收縮將氣流排出,從而實現振動食管上端黏膜發聲的目標。”田老師說,“與電子喉等替代方式相比,食管發音更接近自然發聲,且無須依賴設備,只是這一技能并不容易被掌握。”
“一開始,有些學員連‘啊’都發不出來,急得直掉眼淚。”弓老師說,“學員們通常需要進行1周的密集訓練,回家后再繼續練習數周,才能達到從控制氣流到連貫說話的階段,這就像嬰兒重新學說話一樣。為幫助學員克服心理障礙,我們的培訓班不僅采用小組教學方式,還會邀請康復成功的老學員們來分享經驗。當患者聽到‘前輩’們能流利地說話時,眼里是有光的。”
心理支持助患者回歸社會
“能說話了,我又是完整的人了!”經過一周的訓練,李明終于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出完整的句子。結束培訓的那一刻,他用力握住田老師的手。
“食管發音訓練不僅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項心理工程。”盧文紅說,“學員們需要克服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障礙,更是心理上的恐懼和自卑。”在培訓班開展教學過程中,醫院特別注重為學員們開展心理疏導和團體支持,幫助學員在相互鼓勵中共同走過這段艱難的重“聲”之路。
截至目前,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食管發音培訓班已成功舉辦33屆,累計幫助700多名無喉者重新獲得了語言能力。醫院還計劃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優化課程設置,為更多無喉者搭建便捷高效的康復通道。
(王曉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