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8-06 08:58:08
原標題:從青藏高原古先旅行之例看采藥昆侖時間之可能性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青藏高原古先旅行之例看采藥昆侖時間之可能性
來源:光明日報
【學術爭鳴】
關于秦五大夫翳攜方士采藥昆侖,石刻言及“三月己卯車到此”。考慮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為全球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為嚴酷的區域之一,高海拔引起的缺氧、寒冷、干燥、大風、強輻射等極端環境,確為人類活動不利因素。采藥隊伍三月到達高原腹地,那里還是一片冰雪,乘車會不會很難到達扎陵湖畔?這涉及依靠畜力驅動的歷史時期,高原長途旅行的季節適應性問題。可以從青藏高原古先旅行之例,提供一些有助于思考判斷的旁證。
根據藏客(來往于唐蕃古道的商旅)回憶和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1872年在青海的調查,清代從青海丹噶爾(湟源)到拉薩,全程共約1600公里,交通畜力分為駱駝和牦牛,駱駝每天約走30公里,費時約兩個多月;牦牛要慢些,大約要走四個月。藏客一般從當年9月中旬從丹噶爾出發,到達拉薩的時間約為11月中旬,次年2月份再踏上返鄉的旅程。也就是說,當時的藏客旅行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這是因為高原上濕地溪流遍布,春秋兩季氣候尚冷,地面上凍,有利于隊伍通過被凍結的濕地與溪流地面。至于夏季,氣溫相對較高,凍土融化,遍布的濕地和溪流成為通行的障礙,反倒不利于旅行。當然,夏季植被茂盛,可為牛馬駱駝等牲畜提供便利的草料供給,因此夏季可以在高原旅行,卻并不是最適合的季節。
至于冬季是否可以在高原旅行,答案是肯定的。例如清代乾隆年間,為驅逐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將軍福康安1791年12月26日從西寧出發,帶領隨從約30人,途徑黃河源、巴顏喀拉、唐古拉,進入西藏界內,連遇風雪,糞草缺乏,馬力更疲,且多倒斃,最終于1792年2月12日到達拉薩,耗時接近50天。事后當地人告訴他,藏客等走這段路,需要120天至130天,與之對比,可謂神速,福康安甚是得意。這也反映出高原冬季旅行的優點,地上完全凍結,利于快速通行,缺點是補給不佳,也就是說如果需要急行軍,冬季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隨后海蘭察等帶領士兵從西寧出發,沿著這條路,于2月至4月(閏月)中抵達,路上耗時約3個月,也較藏客速度更快。再如普爾熱瓦爾斯基1872年12月4日從柴達木盆地南緣都蘭宗加出發,翻越昆侖山東支布爾汗布達山,經黃河源,過巴顏喀拉山,于1873年1月22日抵達通天河畔(木魯烏蘇河),原計劃目的地為拉薩,但因盤纏不足,被迫于1873年2月中旬返回柴達木。最極端的當屬法國探險家邦瓦洛特一行,為開辟新路線,于1889年11月17日從新疆若羌一帶出發,帶領由6名探險隊員、數名雇工共十多人的探險隊伍,翻越阿爾金山、祁漫塔格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耗時約3個月,1890年2月15日到達納木錯。他的行程不僅選擇在平均氣溫零下20℃至零下30℃嚴寒的隆冬,而且穿越著名的無人區藏北高原和可可西里,中途缺乏補給。代價是兩名駝工在旅途中因高原反應而去世,到達念青唐古拉山時,馱運行李的馬匹和駱駝全部死亡。原計劃目的地是拉薩,但未得到地方政府允許,改道那曲、類烏齊、昌都,最后于1890年6月24日到達高原東部打箭爐,終于走出青藏高原。
可以看到,對于歷史時期高原長途旅行來說,四季皆可,視目的和緊迫程度而定。具體來說,普通旅行春秋較佳,特殊任務或緊迫的急行軍適合冬季。從旅行速度來看,大致每日10公里至30公里。至于秦代的五大夫采藥昆侖隊伍,到達扎陵湖的時間應為公元前210年4月中旬,這既與高原普通旅行季節大體一致,也符合赴昆侖山采藥的季節需要。高原腹地生長有許多珍貴的藥用植物,春季正是植物即將萌芽的季節,采集藥用植物應是采藥隊的重要目標。假設采藥隊伍每日行駛20公里、咸陽至扎陵湖1500公里計,則采藥隊伍從咸陽出發到達扎陵湖,推測需要兩個半月。如此,采藥隊伍從咸陽出發時間應為公元前210年2月初,這時尚在冬季,在一定程度也反映出秦始皇對于采藥昆侖的緊迫性。
(作者:侯光良,系青海師范大學教授)
(稿件統籌:本報記者 李韻、杜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