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8-17 13:51:08
原標題:構建“大·糧·食”辦學格局 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構建“大·糧·食”辦學格局 助力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中國教育報
古往今來,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在“中原糧倉”河南,一所扎根糧田沃土的高職院校——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河南工貿”),始終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糧食產業全鏈條升級帶來的新需求、新挑戰,學校積極應對,專業設置緊隨產業脈搏,人才培養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圍繞扛穩糧食安全重大責任,創新構建“大·糧·食”辦學格局,探索出一條產教深度融合、鏈式育人的特色之路,為新時代糧食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格局重塑:“大·糧·食”擘畫育人新藍圖
理論的深度,決定了實踐的高度。河南工貿提出“大·糧·食”發展理論框架,為糧食行業人才培養擘畫了一幅宏闊的藍圖。
“大”,是資源邊界的拓展。它打破了傳統糧食專業的局限,目光不再僅僅鎖定于水稻、小麥、玉米等五大主糧。學校橫向拓展至蕎麥、藜麥等特色雜糧,縱向延伸至山藥、金銀花等藥食同源領域,甚至融合“稻漁共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繪制出一幅“大食物”育人圖譜。學生團隊研發的“山藥肽”功能性飲料,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便是這一格局的生動注腳。
“糧”,是全鏈科研的貫通。它聚焦“產購儲加銷”全過程,致力于技術攻關與標準引領。參與制定全國糧食行業高等職業學校糧食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制粉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制定等工作,河南工貿的師生不再是技術的旁觀者,而是產業升級的參與者與貢獻者。學校與企業合作研發的“儲糧害蟲監測設備”獲國家發明專利,有效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守護了綠色糧倉。
“食”,是價值鏈條的延伸。它緊扣“糧頭食尾”,聚焦河南“食品”和“裝備”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深耕糧食的深加工,重點開展食品營養、食品安全、食品檢測、功能性食品等領域的研究,深耕大健康產業,帶動了本地小麥深加工產業提質增效。
“大·糧·食”三位一體,層層遞進,構成了一個從保障基本供給到引領產業創新,再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完整育人邏輯。
路徑創新:“四+”模式激活發展新動能
藍圖繪就,實干為要。為將“大·糧·食”格局落到實處,河南工貿創新設計了“四+”專業建設方案,如同四輪驅動,為人才培養注入強勁動能。
“糧食+”實現跨界融合。學校錨定糧食職業大學目標,推動學校職業教育“五金”建設提質增效,融入“創新方法在糧油食品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糧油食品中的應用”等課程,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引智賦能,努力探索形成糧食行業職業教育經驗。
“專業+”完成數字化升級。學校發揮糧食專業優勢,與食品伙伴網在濟南聯合主辦了全國谷物、糧油檢測與質量控制技術交流會,充分發揮河南“食品”和“裝備”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優勢,努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助力河南省更加出彩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數字+”賦能技術革命。學校瞄準未來產業,AI技術賦能,與科大訊飛合作共建糧食領域大模型,“人工智能+”賦能糧食領域未來加工、未來信息、未來健康等重點領域發展,在未來食品、未來裝備、未來糧情信息等領域實現產業智能化轉型,形成新的專業特色,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
“國際+”拓寬合作視野。學校瞄準新質生產力,發揮糧食教育科研優勢,開展國際合作,推進職教出海,向坦桑尼亞輸出食品安全管理技術員國家職業標準,與塔吉克斯坦教育與科學部就專業引進、人才共育、平臺共建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分享中國糧庫的智能化管理標準與技術方案。
此外,在智慧糧庫的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習糧情監測的理論模型,更要親手操作通風設備,實現知行合一。深化產教研融合,構建“政—校—企—研”四元協同的“糧·糧”協同機制。學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深度嵌入產業生態的“創新引擎”。牽頭成立“中原糧食產教融合聯盟”,與三全食品等行業頭部企業共建河南省“大·糧·食”資源深度開發與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攻關技術難題,形成“橫向聯合創新、縱向孵化項目”的合作機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大·糧·食”辦學格局的引領下,河南工貿的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興糧”答卷。近3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穩步提升,輸送逾5000名基層糧食技術能手。未來,這所扎根糧業沃土的學府,將繼續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奏響更加雄渾激昂的“職教興糧”樂章。
(曹利強 趙揚)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