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8-16 13:27:08
原標題:打造有“韌性”的肉牛產業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打造有“韌性”的肉牛產業
來源:農民日報
肉牛養殖是陽信縣傳統優勢產業。近年來,陽信縣借助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批準建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以提高市場風險抵抗能力為重要目標,按照“種養加一體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抓龍頭、強鏈條、促集群,打造出有“韌性”的肉牛產業,并為穩健發展養殖業探索出可行路徑。2024年產業園總產值達574多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
“在產業園建設中,全縣堅持完善鏈條提高產業‘韌性’,通過產業園項目實施,推動種養加結合,發展規模化經營,增強協同應對風險能力。”山東省陽信縣委書記鄭令健說。產業園以“糧改飼”試點為抓手,建成優質青貯飼草種植示范基地5萬畝,以養殖小區建設為抓手,建成4個萬頭標準化養殖小區,112個養殖戶1.8萬頭肉牛“退村進區”,推進肉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87%。同時,聚焦肉牛屠宰、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延鏈補鏈,培育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家,引進全自動吊宰生產線和智能分割線,年屠宰和牛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120萬頭和60萬噸以上,建成智慧冷鏈物流園區,形成“飼草種植—犢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餐飲連鎖—皮革制造—牛骨雕刻—牛副產品加工—有機肥還田—科創研發”綠色循環全鏈條。
一頭牛通過加工環節精細分割,可分割成270多個品類、1600個部位,實現價值大幅提升。同時,再通過肉牛副產品加工制造等環節,普通肉牛每頭牛的產值可由原來的2萬多元增加到4萬多元,而高品質黑牛產值可由原來的4萬元左右提高到20萬元左右。
以產業園建設為依托,全縣堅持以提高產品品質增強產業“韌性”。一方面大力培育自主品系,與天津力牧共建畜牧種業實驗室,運用遺傳育種、胚胎工程技術開展高檔肉牛品系培育,建設“陽信黑牛”選育擴繁體系,全力打造高端雪花牛肉供應基地,平均每頭黑牛可產生A3級以上高品質牛肉100公斤,增值6萬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制定復合肉生產標準以及優質牛肉生產技術規程、牛肉智慧養殖技術規范等22項標準,建成100家“互聯網+透明工廠”。同時,通過打造區域品牌,鮮肉、肉制品及制式皮革等產品逐步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以產業園建設為支撐,全縣堅持依靠科技增強產業“韌性”,厚積面向未來的發展潛能。如建成陽信肉牛產業大數據平臺,與山東省智慧畜牧等業務平臺合作,實現“互聯網+交易+信息+標準+品牌+溯源”六位一體全程服務。建成國內首個萬頭肉牛5G牧場,通過電子耳標和智能項圈實時監測、精準飼喂,實現肉牛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精細化管理,養殖成本同比降低10%。按照“一場(戶)一碼,一牛一標”原則,實施“肉牛政策性保險+電子耳標”試點,對肉牛養殖、屠宰檢疫各環節信息進行快速收集、賦碼管理,消除了牛肉供應鏈在肉牛屠宰環節的信息斷層。
“在產業園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創新聯農帶農機制,通過共富提高產業‘韌性’。”鄭令健說。產業園首先發揮農業信貸擔保作用,探索“養母繁犢”“七位一體”等金牧融合模式,開發“金牛貸”“銀牛貸”特色貸款產品19款,帶動全縣銀行支持肉牛產業貸款余額突破52億元,直接或間接帶動12萬人從事肉牛相關產業。其次基于肉牛產業覆蓋全縣各族群眾這一實際,著力構建利益共同體促進民族團結,實施“養牛聯合體”發展模式,通過一方出錢一方出力、一方養牛一方運銷,帶動養殖戶人均年收入提高到4.5萬元。另外努力搭建跨區域協作“朋友圈”,依托產業園完善的冷鏈物流網絡,幫助內蒙古科右中旗搭建起“繁育—交易—屠宰—加工—冷鏈”肉牛產業鏈條,讓內蒙古牛肉通過陽信物流能在48小時內到達長三角、珠三角市場。引入祁連牦牛、西藏雪牛等特色品種豐富產業鏈條,累計收購青海藏牦牛、藏系羊80余萬頭(只),帶動魯青兩地農牧民增收5500余萬元。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