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2025-07-26 16:10:07
原標題:泥巴開花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泥巴開花
來源:農民日報
少年時的我,總愛往姥姥家的村子跑,去她們村的窯上看燒盆。有次,我還沒靠近窯火,先瞧見連成一片的晾盆場。一排排正在晾曬的泥盆,底朝上、口朝下,以四十五度角迎著太陽,遠遠望去,活像河岸上盛開的喇叭花。啊!原來這里的泥巴也能“開花”。
晾盆場上有個我不知該叫姥爺還是舅舅的人,腰間別著“泥鋸”,手里拿著“遛底板”。他一邊翻著泥盆調整晾曬角度,一邊用遛底板在盆上拍拍打打,對有瑕疵的盆進行修飾。忽然,他抽出泥鋸,對著一個盆底多余變形的部分揮鋸刪削。陽光灑在他高大健壯的身軀上,地上的影子斜斜歪歪,隨著他的動作晃來晃去。
聽到我走近的腳步聲,他猛地一愣,抬頭扶著腰,盯著我打趣道:“‘瘦猴’又來姥姥家蹭吃蹭喝了?帶錢和糧票沒?”我佯裝沒聽見,摸摸這個盆沿,彈彈那個盆身,反諷道:“做得還真不賴,快成‘大把式’了!”他咧嘴一笑:“學會玩泥蛋,給個知縣都不換!”
姥姥家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豆莊,和我們席莊只隔五里半的路程。豆莊地處洺河下游,多年的泥沙淤積讓地下形成了厚厚的細膠泥層,最適合燒制瓦器。這里的人,除了種莊稼,不少人家以燒盆為業。聽姥姥說,窯場最興盛的時候,能燒瓦缸、瓦罐、瓦盆、瓦壺,還有房瓦、花盆、模板等,花色品種齊全。因此,當地還流傳著一句歇后語:“豆莊盆子——一套一套的。”如今,打開永年區政府的網站,還能看到專門開設的“豆莊花盆”專欄。
我曾在豆莊村半地下的作坊里流連忘返。看那些壯漢光著膀子、赤著腳,弓起古銅色的脊背,忙著選土、運土、碾篩、和泥、踩泥、送泥、拉坯、修飾、晾干、裝窯、燒窯、出貨。看他們把一塊塊泥團變成一件件形態各異、外表粗糲卻透著樸實風格的實用物件。據我觀察,做盆通常需要四個人配合:一人踩泥,一人上泥,一人拉坯,一人端坯。若是只有三個人,負責踩泥的還要兼顧端坯、晾坯的活兒。每一道工序,都得當事人摒除雜念、專心致志。
晾盆場里的核心人物是負責拉坯的“把式”,一窯人的生計全靠他的手藝。當然,其他人如果配合不好,也會影響成品質量。比如選土,必須用黏性適中的紅黏土或黃黏土,不能有雜質或沙粒;和泥要達到“不黏手、不開裂”的狀態;踩泥得光著腳丫,一腳挨著一腳反復踩,直到把泥踩成“熟泥”,變得均勻可塑,之后還要經過臥泥、醒泥,兩天兩夜后才能用。
拉坯是瓦盆制作的關鍵工序,操作起來就像書法中的懸肘,毫無依托,全憑手上功夫。我認識好幾位拉坯“把式”,看他們把旋轉的泥塊,轉瞬間變成各式各樣的器物。輪盤高速運轉時,送泥的人把一塊泥放在輪盤上,就輪到“把式”登場了。只見他伸出雙手,將泥捧在掌心,按、擠、拔,收緊又放開,時而向上提拉,時而向下塑形,不經意間把指肚、指掌探入器皿內部,慢慢讓器皿一點點撐開空洞,動作輕柔又專注。泥塊在他手中由厚變薄、由小變大,從盆底到圓肚再到盆口,反反復復、張弛有度,仿佛達到了人泥合一的境界。
聽人說,燒窯的講究更多:點火要選黃道吉日,燒火得掌握火候,而出窯成品的好壞,全憑師傅的經驗。
豆莊的窯火,從我記事起就一直熊熊燃燒。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花卉綠植走進尋常農家,豆莊窯便主打花盆生產,制作方式也從人工變成了電動,產品暢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省市。外村人羨慕地說:“豆莊捏泥巴的,倒捏出金元寶了!”
前不久,我特意又去了趟豆莊,見到了瓦盆制作技藝的堅守者史法慶。在他的工坊里,至今保留著泥坑、作坊、瓦底和相應器械,還有一座依地勢而建的土窯。史法慶告訴我:“年輕人不愿玩泥蛋了,我正配合政府為豆莊盆藝申遺呢。”這時,在場的一位同行站起身,高聲說:“誰說做盆技藝失傳了?我還在研究怎么創新呢!”說話的是我的中學同學劉彥宗。他是個有心人,為了創新灰陶技藝,專門去河北師大美術系進修,還跑到邯鄲大學拜師,舉一反三地把書法、美術、雕塑融入花盆制作中。他劃開手機屏幕,給我看他創新的藝術花盆,得意地說:“我燒的一對獅子造型花盆,有人出五千塊我都沒舍得賣!”還一再囑咐我記得看他的抖音賬號。
聽著老同學自信的話語,我忽然覺得,這些手藝人從未老去,他們追求的腳步也從未停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