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2025-07-31 08:49:07
原標題:霍政欣:法治是浸潤人心的國力
來源:法治日報
原標題:霍政欣:法治是浸潤人心的國力
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王斗斗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霍政欣沒有想到,16年前那看似偶然的選擇,會定義他此后的學術(shù)之路。
2009年2月,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和兔首銅像的消息,灼痛國人。
“那是在血脈僨張的狂熱與激蕩起伏的情緒中度過的寒冬。”霍政欣用文字記錄下那段疼痛的記憶。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史實清晰,國際法返還文物原則明確。為何這些文物不能堂堂正正回來?
這個疑問,驅(qū)動著他,潛入文物追索的法律深海。
痛與追——
“文物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弱”
2021年7月,山西太原。歷經(jīng)百年漂泊,天龍山石窟第八窟主尊佛首,終歸故土。
站在人群中,霍政欣靜靜凝望,見佛首含笑,“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
霍政欣曾參與佛首追回工作,他坦言,“那一刻,情感是復雜的”。先是,佛首回歸的喜;而后是,心中涌起的痛。
他環(huán)顧石窟群,見滿壁殘軀,提醒自己:一尊佛首回歸,只是很小的一步,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歸國,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回家……親歷多件重大文物追索峰回路轉(zhuǎn),霍政欣深知:“文物流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弱。每一件瑰寶歸國,都在印證著‘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漂泊萬里的文物,無不思歸,然而追索之路,仍深陷國際法與國內(nèi)法之雙重困境。
從國際法看,面臨公約缺失溯及力、核心條款措辭模糊、適用范圍相對狹窄等缺陷;從國內(nèi)法看,面臨善意取得、取得時效及消滅時效制度等障礙。
如何清除法律障礙,鋪平文物回家路?
2014年,霍政欣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主持起草《關(guān)于保護和返還非法出境的被盜掘文化財產(chǎn)的敦煌宣言》,這是中國首次在文物返還領域主導制定的國際性規(guī)則;
2024年,他再次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主持起草《關(guān)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chuàng)性中國方案;
自2025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施行。霍政欣作為專家曾參與修訂工作。他說,新修訂法律中新增關(guān)于跨國文物追索返還的條款,不僅是我國文物保護法治體系的重大進步,也是我國統(tǒng)籌推進國內(nèi)法治與涉外法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的重要舉措。
霍政欣解釋說,新增條款突破現(xiàn)行時效制度限制,明確規(guī)定時效制度不適用于非法流失文物,為破解法律障礙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我國國內(nèi)法支撐。
“流失文物追索,既涉及國際法,又涉及國內(nèi)法,是涉外法治的鮮活體現(xiàn)。”在霍政欣看來,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和世界大國,應在統(tǒng)籌推進國內(nèi)法治與涉外法治的系統(tǒng)工程中,積極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
他特別建議,著力加強國際規(guī)則制定權(quán),將國際調(diào)解院打造成文物國際爭端解決新平臺,為系統(tǒng)解決文物追索返還的世界性難題貢獻中國智慧。
矛與盾——
“構(gòu)建攻防兼?zhèn)渖嫱夥煞ㄒ?guī)體系”
清晨六點,雷打不動的五公里。這是霍政欣每天和自己的約會。堅持20多年,極少爽約。
“跑步能給我力量。”霍政欣篤信,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
面對一些國家長臂管轄與無理制裁,他提出,加快打造涉外法治的“矛”與“盾”。
面對國家競爭越來越體現(xiàn)為規(guī)則、制度、法律之爭,他呼吁,構(gòu)建“攻防兼?zhèn)洹钡纳嫱夥煞ㄒ?guī)體系。
在“攻”上,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健全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標準和程序,打造維護國家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涉外法治之矛”。
在“防”上,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等,充實應對挑戰(zhàn)、防范風險的法律“工具箱”,加快制定反制類法律的配套實施制度,加快形成執(zhí)法實踐,構(gòu)筑維護國家主權(quán)、安全、發(fā)展利益的“涉外法治之盾”。
“越是動蕩的世界,越是不確定的世界,越需要法律規(guī)則,來維護不確定中的確定性。”霍政欣話音一轉(zhuǎn),“可以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是涉外法治發(fā)展的機遇。”
作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時事評論員,霍政欣經(jīng)常就重大國際法議題發(fā)聲,從專業(yè)法律角度闡釋中國立場,駁斥不實指控,積極引導國際輿論。
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下,中國常面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和媒體作用重大,法學學者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霍政欣視法治為國際通用語言,能以理性穿透隔閡,清晰表達中國主張。
“法治是國力,是浸潤人心的國力。”他建議,加強法治國際傳播,讓植根于中國沃土的成功法治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的準確理解和尊重。
知與行——
“法學唯有與實踐結(jié)合才能展現(xiàn)魅力”
霍政欣當年癡迷的國際私法專業(yè),已從小眾變?yōu)闊衢T。
上世紀90年代,國際私法是門“最難學也最難教”的課程之一。
“那時,我們坐在教室里,聽老師大談什么涉外合同、涉外侵權(quán)、涉外婚姻等,總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覺得與自己隔得遠著呢!”霍政欣說,可想而知,學習國際私法的動力和興趣自然大受影響。
20余載,斗轉(zhuǎn)星移。
今日之中國,已成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頭號貿(mào)易大國,年出入境超6億人次。國際私法,作為調(diào)整國際民商事關(guān)系的法律部門,其分量之重,今非昔比。
今日之中國,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法科生若未掌握國際私法精髓,難言在法律領域有所建樹。”霍政欣說。
在霍老師的課堂上,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追索案,是他常講常新的案例。“過程比小說還精彩,就像發(fā)生在昨天。”
從1995年文物被盜,到2015年肉身佛在匈牙利展出,再到中荷兩國的平行訴訟——荷蘭的訴訟在2018年被荷蘭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裁決駁回,理由是村民委員會不是荷蘭法上的適格原告。中國的訴訟經(jīng)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和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兩審終結(jié),村民委員會勝訴。
這是我國法院對流失海外文物行使涉外民事管轄權(quán)并作出判令返還的第一案。此案將外交追索之外的司法路徑變?yōu)楝F(xiàn)實,其涉及的復雜法律問題,為理論研究提供了鮮活樣本。
霍政欣全程參與,更將其轉(zhuǎn)化為教研富礦。他深諳,法學研究不能止步于理論研究成果發(fā)表,必須通過研究成果解決實踐問題。“法學唯有與實踐結(jié)合,才能展現(xiàn)其魅力。”
霍政欣明年50歲了。
“到了這個年紀,總覺得有根無形的線,牽著我往回看。”
2005年,霍政欣從武漢大學法學院畢業(yè)后,到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任教。
“年輕時,沒想那么多。選擇國際法,出于純粹的喜歡。如果說有什么理想,就是希望能將個人所學、所愛,深深融入國家與時代的脈動之中。”
“現(xiàn)在看,實現(xiàn)了。”他頓了頓,眼里漾起笑意,“如果有下輩子,還走這條路。”
人物簡介
霍政欣,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際私法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際法與涉外法治教師團隊”負責人。參與反外國制裁法、對外關(guān)系法、外國國家豁免法等多部重大涉外立法咨詢和研究工作;參與多項重要多邊與雙邊條約談判;作為中國法律專家,在多國法院參與涉外法治糾紛的解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