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25-08-04 10:48:08
原標題:生態修復為城市增綠增收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生態修復為城市增綠增收
來源:經濟日報
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修復正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宜居、美麗的城市需要進行城市生態修復?!吨泄仓醒朕k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的8項任務中,其中一項即為修復城市生態系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秦海翔介紹,《意見》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其中,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是好城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院長鄭曦認為,當前我國城市建設正以綠色發展為理念,系統推進城市空間結構的重塑。生態修復也從傳統的綠化補植,升級為兼顧生態價值、社會效益與公共利益的復合型實踐。
構建可持續生態格局
修復城市生態系統具體包含哪些內容?《意見》要求,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建設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加快修復受損山體和采煤沉陷區,消除安全隱患。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保護修復城市濕地,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推進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確保污染地塊安全再利用。持續推進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建設,提高鄉土植物應用水平,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
在鄭曦看來,城市生態修復正由“點狀治理”轉向“網絡構建”,逐步形成以山水格局、綠色廊道、濕地體系為基礎的生態空間骨架。在這一過程中,藍綠融合修復、生物多樣性提升、存量生態化改造、生態與產業聯動等手段廣泛采用,為城市構建起多層級、可持續的生態安全格局。
廣州市海珠濕地生態資源豐富,被譽為“廣州綠心”。然而,長期以來濕地發展遭受舊村、舊廠的重重圍困,濕地綜合效益難以充分釋放。海珠濕地高質量保護與發展項目統籌實施11平方公里海珠濕地及23平方公里周邊地區的更新改造,重點處理“生態與價值、保護與發展、局部與整體、管控與營建”四大關系,使海珠濕地生態功能進一步完善,魚、蟲、鳥生物多樣性大大增加,形成充滿魅力的四時花景,有力激活周邊高質量綠色街區,帶動周邊區域整體價值提升。
馮家江是貫通北海市城區與北部灣海域的生態綠廊,承載著行洪調蓄、孕育近海生物的重要生態功能。由于歷史原因,馮家江流域范圍內原有2000畝蝦塘、363個雨污直排口、24個養殖場,圍塘養殖、污水直排造成馮家江水環境惡化,水質長期為劣V類,3000畝紅樹林生態系統衰退、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形勢非常嚴峻。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智慧水務等8項工程,實施渠、庫、江、灘、海等多元素生態修復,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不僅水質提升,生物多樣性也讓濕地煥發新生機。
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
生態修復不僅是自然環境的修補,更是城市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平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冰認為,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治理邏輯已從資源環境底線管控向生態資產營建轉變,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應以生態修復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生態修復與產業培育結合度,帶動文化、旅游等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就業和居民增收,激活周邊發展活力。發揮生態價值虹吸效應,吸引高端產業集聚,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濟南市全域共有872座山體,形成了獨特的“一城山色”景象。部分山體的生態系統和地貌特征一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市發展與山體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濟南市“一城山色”生態修復項目將生態修復與功能提升相結合,實施山體生態修復及綠化提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山體公園建設、山林綠道建設四類山體生態修復系列工程467個,在恢復自然本底的同時,激活文化基因,帶動文旅品牌煥新。當地組織開展“一城山色”系列活動,提升了旅游文化資源的豐富度和獨特性,拉動酒店、餐飲、交通等發展,增加了旅游收入。
杭州市沿江景觀帶公園更新項目中,實施了沿江漫步道、景觀步行橋、公園、驛站改造提升,沿江城市界面有效改善,全線涵蓋文化藝術、商業配套、體育運動、親子休閑、萌寵生活等多元功能,便民、利民、惠民基礎服務設施配套進一步完善,成為功能豐富、融入市民生活的綠色休閑廊道和國際公共濱水空間。同時,通過激活工業遺產,注入文化創意內容,重構濱水公共空間,引入咖啡、餐飲、書吧等多元業態,打造集休閑、展演、體驗于一體的城市復合空間。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促進文旅消費,帶動“美麗經濟”增長。
注重長效運營可持續
實現生態修復從“項目驅動”向“機制驅動”轉變,是推動城市更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鄭曦看來,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協同路徑,構建涵蓋資金保障、運營管理、社區共建的多元化治理體系。
北京亮馬河全長9.3公里,隨著沿岸飯店、商城以及第二、第三使館區的相繼建成,亮馬河治污和環境提升工作逐步開展,但仍存在沿岸商業背河經營、岸上空間多主體分割管理、市民沿河通行困難等諸多問題。北京市朝陽區以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還河于城、還河于民,通過實施岸線整治、橋梁改造、慢行連通、景觀亮化、河湖貫通、旅游通航六大工程,為市民、游客提供了濱河公園休閑空間和沉浸式水岸體驗空間,成為國際旅游消費及商文旅體健產業融合發展的“金名片”。亮馬河文化經濟帶項目帶動周邊業態升級,形成集生態景觀、公共生活、文化消費于一體的活力水岸。通過“生態修復+空間開放+資源共享”的模式,不僅提升了夜間經濟活力,也探索出綠色基底轉化為共享平臺的可行路徑。
鄭曦表示,亮馬河文化經濟帶項目通過政府引導下的多方協作機制打通了生態修復、水岸治理與夜間經濟之間的聯動路徑,激活了城市運營活力。廣州海珠濕地項目構建起“財政投入+生態資產管理+社區共建”的治理模式,兼顧生態保護與價值轉化。未來,應進一步強化制度供給,優化運營模式,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公眾共治的生態治理共同體,讓生態修復建得好,運營得更持久。
城市生態系統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提升城市生態韌性、改善人居環境品質、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應進一步加大對城市生態系統修復的支持力度,引導多元主體共同推進城市生態系統的全面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打造宜居美麗的現代化城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